WFU

2020年1月7日 星期二

自我傷害是為了獲得他人的注意嗎? 從神經生物學的模式看自我傷害的青少年


從神經生物學的模式看自我傷害的青少年


疾病控制中心對急診住院人數的分析顯示,自2009年以來,美國10至14歲女孩的自我傷害幾乎增加了三倍。

現在,美國女孩,甚至只有四年級的孩子,通過切割,中毒和其他足以使她們被送入急診室的嚴厲手段傷害自己的可能性要高出將近三倍。在此之前,英國一項上個月的研究發現,2011年至2014年間,英國13至16歲女孩的自我傷害增加了68%。




看到青少年孩子身上有許多的自我傷害的痕跡,很難不讓人及父母擔心的。尤其會擔心他們在成年之後,會有真正自殺風險。

然而,青少年自我傷害的情形是很普遍的(盛行率大約8%到30%),傷害身組織的程度通常很低,甚至還遠低於在自己的身上穿刺或是刺青等。不過,自我傷害行為常被視為是通往自殺的一步,雖然自我傷害不會總是與自殺意圖相關。一般來說,自我傷害的好發年紀約在13歲,比考量青少年自殺的好發年紀早了三年。


國外在2019年有個研究會議上發表了關於青少年自我傷害的報導,以神經生物學的角度來看,研究者認為具有自我傷害的青少年的大腦和生理活動,對於疼痛和看到血液時會有特別的反應。一般青少年,在遭受到身體的疼痛或是看到身體傷口,會呈現出感到害怕、憤怒或痛苦的反應,就跟一般成年人一樣。但是,在有自我傷害傾向的青少年上面,會因為疼痛而平靜下來。大腿內側、手腕上的割痕,反而讓他們的憤怒、悲傷的情緒和沮喪消失了。也就是說,自我傷害成為他們主要情緒調節機制了。




青少年在情緒激動,有時會嘗試使用怪異的情緒調節方式。許多人可能會嘗試一下自殘的方法,但從臨床上來看,他們並不會成為真正的自殘者,因為造成的傷害沒有積極的作用,也就是沒有真的可以降低或消除悲傷或沮喪感。但是,那些繼續自殘的人會發現,疼痛和鮮血會降低杏仁核的活動,杏仁核是大腦最原始的反應性感覺所在 (也稱為情緒中樞)。

這種神經生物學理論說明了,由疼痛和視覺損傷引起的獨特大腦反應是自我傷害的根本原因。


另外,研究者還指出,具有自我傷害的青少年體內的皮質醇水平不穩定,所以需要透過自我傷害提高皮質醇水平,也用來減輕不良情緒。皮質醇是我們體內的壓力荷爾蒙,一般來說,這類的賀爾蒙是對我們的身體有害的,當壓力過大時。但是皮質醇水平低時,我們會感到呆滯和脫節。可能是自我傷害的青少年為尋找正常水平的皮質醇或穩定的皮質醇水平,才出現自傷行為。


將自我傷害行為歸因於單一個青少年的神經生物學反應問題,可能是個好處。不過,該理論有一個缺點:忽略了我們人類複雜的思想和情感,還有情境和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



好消息的是,當青少年由於治療或成熟而停止自我傷害時,其神經生物學反應將恢復正常。他們對疼痛的反應不再減弱。當他們感到悲傷,孤獨或沮喪時,他們不再對自己的傷害感到強迫。他們不再因看到自己的血而得到安慰。


參考來源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domestic-intelligence/202001/the-self-harming-b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