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年9月15日 星期二

都是「完美主義」的錯嗎?當然不是!

 文 / 廖俊傑 臨床心理師


    阿明是一位能動能靜的年輕人,從小就在體育以及學業上面表現不錯,總是能在學校社團裡嶄露頭角,並為學校爭取比賽獎項、為學校爭光。但為了升學,父母希望他可以在升學班裡面好好念書,考到好的學校,進入大學、研究所,將來有機會取得博士學位,就像他的父母親一樣在學術界裡佔有一席之地。可是阿明對於學業的表現總是倍感壓力,只要有一點點沒有辦法獲得師長、父母的認可,就會覺得世界將要崩塌,由於沒有辦法接受將會有不好的表現之可能性,通常都會選擇先放棄眼前所做的一切,即使還沒到驗收成果的時候。


阿明曾說:「我覺得同學們都在等著看我的笑話」


由於沒有辦法去忍受未來有如此的窘境,所以在畢業前的最後一年,突然的失蹤一段時間,讓所有的人都找不著他。





    一般人都會認為阿明是因為「完美主義」的緣故,無法忍受「不完美」的自己,為了不想要見到這樣的後果,所以選擇在事情還沒完成之前,就先放棄或者讓自己消失掉。但是追求「完美」的特質,也只是表面現象而已,阿明的內心身處、真實的自我是如此對自己沒有自信的,有很深、很深的自我詆毀的情形。


    人為什麼會自我詆毀?


    從精神分析客體關係的視角來剖析,阿明與父母的依附關係品質可能有了缺損,阿明小時候沒有辦法在「剛剛好」的親子關係下成長,不好的自我經驗沒有辦法被剛剛好親子關係給「涵容」下來,阿明的自我沒有辦法在獲得足夠的支持與包容下成長,被迫勉強的順從和適應外在世界。對外在世界過早的關注,限制及妨礙了孩子主體性的發育與穩固。因此阿明在成長過程中,被迫中斷去成為具有穩固的自我感受、被體驗為真實、能製造出屬於個人意義的「我」。





    因此,在心理治療的過程裡,會讓阿明在心理分析的情境中,尋找到讓自我恢復生氣的必要情境。阿明得以重新發現自己和獲得自我控制的能力,再也不用選擇逃跑或躲開了。